新站点

马来西亚——中国人的“第二故乡”
2014-11-27

马来蓝卡_Logo(050)

  很多中国人去大马,并没有出国的感觉,相反很像是回家。在那里几乎能够找到我们儿时所有的记忆,儿时玩过的游戏,儿时用过的万家被,儿时吃过的食物,那些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已经绝迹的白糖发糕、冰豆晶和猪儿粑……

  即便不去什么特别惊艳的景区,即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温度都在27度以上,都能够在那里找到归宿感,只是在客栈里住着,哪也不去,每天只是逛街,逛各种各样的道观和佛寺,逛数不清的宗庙,看当地人用最中国的方法做酱油、刻墓碑,甚至是手工制作三寸金莲。对,你没有听错,是三寸金莲,全球仅有大马还有老店在做这样的绣花鞋,虽然在马六甲三寸金莲的顾客仅剩五六人而已。<马来蓝卡官方>

  其实并非是国内,香港和台湾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取景,都放到了大马。因为放眼四望,才会发现,只有大马的城市,不管是槟城、怡保,还是马六甲,他们才真正完全从建筑形式到生活习惯以及宗祠文化,一丝不苟地承继了正统的华夏。而且这样的华夏,是根深蒂固地存活于他们的生活之中。也正因了对华夏文化的完整保护和传承,槟城的乔治古城和马六甲的鸡场街,才会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逝的时候,大马的华人却把故乡完整存留到了他处。曾经在童年里相依相陪、长大以后却踪影难觅的事物,突然在异国他乡旅游时重新出现,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那一种惊喜和留恋。<马来蓝卡官方>

  比尔·波特在他的书里写道:有人曾经向一位西藏上师请教获得证悟的方便法门。他给出的答案是:离开你自己的国家。做一个外国人可以使你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中习以为常或引以为傲的东西,并选择一些新鲜的、不那么消磨意志的事物来搭建自己的生活。于比尔·波特而言,虽然他长年隐居台湾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正好是因为远离自己的故乡美国,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之下,他才重新回过头去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故乡,以及自己国家的文化。

  所有移民在迁移过程中,都总是会带着自己的“社会文化行李”。其实对于很多移民来说,融入当地文化和主流,并非是放弃自己的“社会文化行李”,而是将自己从母国带来的“社会文化行李”保留并且发展得足够壮大,才不至于成为极少数而被边缘化。拿大马来讲,主要有马来、华族和印度族三大种族,这三大种族都极为完整顽固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一条不过几十米长的街道上出现数个不同宗教的寺庙和宗祠堂,那是十分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大马的佛教寺庙和道观,也都远远比中国要密集。<马来蓝卡官方>

  大马当地宗祠的管理者尽力保护华人文化,才不会被其他种族的文化吞噬,大马的公立学校只用马来语和英语,没有华语,而华人则自己办起了华语小学和华语中学,仅有几百万人口的大马华人,自办的华语学校却超过了2000家。

  如果您如果您对"蓝卡计划"感兴趣,请加微信号:DA021003,我们为您提供最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