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站点

探访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
2015-06-21

马来蓝卡_Logo(050)

图示:同善医院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在这里不仅有一席之地,而且日见发展。马来西亚又是个法制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加上其多种语言沟通的便利,使得其发展传统医药的政策有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的良性互动。马来西亚近年不断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同中国、印度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政府与民间的合作。

  一、大马印象

  马来西亚,华人习称大马。马来西亚建国于1957年,在此之前曾是英属殖民地,长达87年。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渊源已久,早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曾多次经过马来西亚西岸的交通要塞马六甲海峡。清代末年,曾有大批的华工迁移到此地,这些劳工主要来自广东与福建,以开採锡矿为业。

  马来西亚的国土由西马与东马两大岛屿组成,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与日本的面积相当。但总人口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根据2010年对全国总人口2830万人的调查,67.4%为土著,24.6%为华人(700万人),印度人为7.3%,其他种族为0.7%。

  这里地处北纬5度,气候属于热带,不少地方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西马的最高峰有2000米,东马则超过4000米。马来西亚的产业素来以农业为主,其中油棕、胡椒、橡胶等经济作物享誉世界。大马榴槤独特的甜味、苦味是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其他热带水果如山竹、百香果、人心果、红毛丹、蛇皮果、山荔枝、沙梨、椰子、菠萝蜜等果香四溢、色彩纷呈。

  二、中医教育

  马来西亚由政府认可的传统医药高等教育筹办开始于2009年。在此之前,多为民办方式,如中医师公会创办的学校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前身为马华医药学院)、槟榔屿中医学院、叻中医学院、沙捞越中医学院等。现在8家开办传统医药课程的综合性大学中,有6家已导入了中医课程。以上均获得了马来西亚教育部的资格认证。第一届学生即将在2016年毕业。

  南方大学学院位于马来西亚最南端的柔佛州的柔佛巴鲁市,这里与新加坡一桥之隔。该学校1990年创立,为马来西亚全国华社首创的民办非营利高等学府,以培育英才与传承中华文化为使命。

  南方大学目前设有五个学院,其中的中医药学院为南马最具规模与规范化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借鉴中国内地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模式,这里多由中国来的优秀教师执教,课程参照中国课程纲要,涵盖了中医及西医所需修读的科目。为达到优势互补,他们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办了3+2的双联课程,即前三年基础课在马来西亚上,后两年临床课在天津上。目的是培养出适应本地市场、能够迅速投入中医药行业的专业人士。

  南方大学附属中医院,是全马首个教学、门诊与科研结合的中医药基地。设有内、外、妇、儿、针灸、推拿、肿瘤、皮肤、老年病、康復等专科与物理治疗中心。医院内有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副院长陈期发教授,擅长针灸,同时将火针,这一具有数千年歷史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火针治疗二十年”,治疗患者四万人次。我切身体验了一下,陈教授的手法很好,其实火针并没有以往人们描述的那样疼痛可怕。

  在柔佛巴鲁的几天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华人的奋斗精神。从一间大学,可以看到马来西亚600万华人的顽强斗志与对中医药发展的期盼。在处于非主流文化的社会中,开展中医药教育是何等的不易。为保障完整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该校得到教育部批准,可使用纯中文教学,这在马来西亚高等学府中,是一种得来不易的权益。

  25英亩土地也是华人慈善家肖畹香先生捐赠的。肖先生关心民族的命运和自身文化的命运,一分一分地筹款,经歷过各种坎坷,披荆斩棘,从不言放弃,体现了执著、淳朴、认真、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同善医院

  在马来西亚的医疗体系中,是以西医、西药为主导的。现在虽有中医师的註册制度,但属于自愿性质,尚未在法律上强制实施。从2005年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订立中医註册准则以来,已经註册的中医人数超过4000,但估测民间行医者有万名以上。随着法律的健全,这一数字将会逐渐清晰。

  目前在马来西亚,已经有11家政府医院开始提供传统医疗服务,其中包括马来传统医疗、印度传统医疗和中医。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3家,但11家都提供针灸服务。

  同善医院的前身是“培善堂”,由当地华人创建于1881年,1894年改建为公共慈善机构。我们参观了这所医院,感觉同1867年在新加坡建立的同济医院、1872年在香港成立的东华医院有许多类似之处。都是由当地华人出资兴建的,作为慈善机构服务于当地的贫苦民众。

  非盈利的民办医院,面对激烈的竞争,要维持生存与寻求发展实属不易。无论是英国殖民地时期政府不闻不问的政策,还是在日本统治时期的排斥举措,均没有使之消亡,使用中医药的人反而日渐增多。我想,中医药的疗效在患者中得到肯定,应是其长久不衰的基础。同善医院可谓中医药在马来西亚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同善医院已发展为一座中西医并举的机构。1989年扩建启用了一座10层的西医楼,共有病床238张。内设有癌症诊疗中心和急救中心等。

  我们参观了2006年启用的12层高的中医大楼。大楼内设有中医门诊和住院部,拥有108张病床。中医门诊的平均诊金10至50马币不等(一马币约折合2.5港元)。医师中,除本地的之外,有自陕西、南京、湖北、湖南、北京、黑龙江的中医师,还有一位来自韩国的挂牌中医师。这里每天门诊接待约800名患者。住院病人主要是中风后遗症患者。住院病房分5人房、4人房、2人房与单人间,每天的住院费用在50至120马币之间。

  中药房的管理很到位,井井有条,并给患者提供代煎药的服务。药房还标示出容易混淆的中药,说明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但我留意到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中药名称书写不规范,另外五加皮误用萝藦科的杠柳(香加皮)等。课后还有取自其他诊所的“五加皮”样品拿来让我鉴别,结果均为混淆品,这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市场的一般情况。

  四、草药学习班

  马来西亚卫生部于1998年开始设立“传统与辅助医药委员会”,并于2004年正式建立了传统与辅助医药管理部门(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Division),现任负责人为吴清顺医生。2014年,马来西亚将公布实施传统医药法。为扎实稳步地推进这一工作,马来西亚卫生部特意举办了一次以中药调剂为主题的短期课程。2013年11月底,我应邀来到吉隆坡,担任了此次培训班的主讲,郭平博士与从美国专程赶来的Eric Brand先生协助。

  培训班共召集了约200人,学员以西医、西药师、中医、针灸师、推拿按摩师为主;还有中药商和自由职业者、大学教师;也有政府官员前来助阵。他们来自大马全国各地,有的专程乘飞机从东马或西马的南部赶来。学员中有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医药基础更是参差不齐。有初学者,也有的曾经到中国内地与台湾深造,但共同点是都十分认真、执著。

  五、药材市场

  马来西亚目前还没有自己国家的药典,相关标准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药典。在马来西亚,中成药与中药商均已有註册,但中药在马来西亚还没有法定药物地位,中药的销售,也还沿用传统与售卖杂货一样的方式。

  为了了解大马的重要市场,我还来到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厂街。茨厂街是观光客寻找便宜商品的市场。多为小商小贩经营,卖各种服装。但有些店舖出租给外籍人,已没有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了。但在入口处,有一凉茶店,“恭和堂”的金字招牌和装凉茶的大茶壶格外醒目,售卖的品种中有五花茶,这里正是我要找的地方。真是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药啊。

  结语

  传统医药在马来西亚,有社会的需求,民众崇尚自然,对养生保健的理念越来越能接受,这是马来西亚中医药学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政府开始对传统医药进行管理,目前马来西亚的中医药发展处于转型期。随着传统医药的专业化、合法化,逐步将传统医药纳入政府医疗体系的呼声颇高,如能实现,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